Powered by 人间道 @2025
多年前我看这本书时,真有种醍醐灌顶,拍案而起的感觉。
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不起眼的问题,我们的心脏功率只有3-5瓦,大概就一个电灯泡那么大小,
而我们的全身血管长度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了,而且还七拐八弯的,有上有下的。
"如果仅靠心脏收缩,为什么血液能够克服重力到达大脑顶部?为什么手指脚趾的毛细血管都能得到充分灌注?"
这个问题无解,直到我看到台湾的王唯工教授《气的乐章》这本书。
他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。
他经过研究和实验发现:心脏只是"启动器",真正的动力来自血液流动时产生的**共振波**。
这种共振波在血管系统中传播,为血液流动提供了额外的能量补充,就像声波在管道中的传播一样。
**经过检测,血液共振波是一种特殊的机械波。**其频率范围在1-12Hz之间,并且惊人地与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频率高度对应!
我们每个器官都会自动的有规律的跳动,这就形成了一个频率,心脏跳动也有一个频率,
如果这两个频率能契合,那么血液在经过这个器官的时候就会获得一个动力,继续前进。
他说,这个震动的频率,就是中国人认为的“气”。
看到这,我真TM震惊了,这不把中医理论和西方科学统一了吗?
中医的经络系统,在现代解剖学中一直找不到对应的实体结构,因此常被质疑为古人的想象。
然而,王唯工理论为经络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:**经络不是实体管道,而是共振频率的传导路径!** 就像Wi-Fi信号不需要实体线路一样,经络是特定频率共振波在人体内的传播通道。
中医认为的五脏六腑,并不仅仅是“器官”本身,更是一个复杂的能量调和与协作系统。五脏六腑在中医体系里,强调的是气血流动、经络畅通,以及各脏腑间的协调运作。
王唯工教授的观测,恰好用科学语言解释了中医中“气机升降出入”、“脏腑共振”的内涵。
我们一直以为气只是一种玄之又玄、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,但实际上,每一次呼吸、每一次心跳,乃至每个器官自发性的律动,都会产生微小的机械波。
这些波通过血管、组织,像涟漪一样扩散,形成了一个庞大、有序的共振系统。
当心脏这台“发动机”发出第一个指令后,整个身体就被调动了起来,不同“部件”之间协同合作,不断增强和维护着血液运行。
这让我突然理解,“气”绝不是飘渺的忽悠,它是我们身体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动力和协同。
中医里的“气滞”、“气虚”、“气逆”,其实都是描述共振系统哪里出了问题,哪个器官参与协作的频率和主旋律不再共振,导致了血流阻滞或能量不足。
这一发现,像是在中西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。
我开始反省,很多身体的不适、亚健康,其实未必是某个器官坏了,更可能是整个系统的“和谐”被打破,节奏紊乱。
而“修复”身体,并不只是修补某个零件,更是要调整脏腑之间的节奏和协同,把“共振”重新找回来。
也许,这就是中医常说的“扶正固本”、“调和阴阳”的本质。
本质,就是调整身体某部位的共振频率。
养生,并不是单靠一味“补”,而是让自己慢下来,调整呼吸,静下心倾听身体的节奏,让气机畅通,让自己的振动频率恢复一致。
这样,血液才能自然地流到最末梢,能量才能流遍每个细胞,生命才会真的“有气有力”。
写到这里,我突然明白,为何那些简单的深呼吸、打坐入静会让人觉得神清气爽,原来它们都帮助我们调整了身体内部的“主旋律”,增强了共振,让我们和自己达成和解,也和世界共振——这才是真正的“养生之道”。

引人入胜,望速更新
精彩分享,感佩不已
创作不易,聊表心意
一路前行,再接再厉
吾本善良,乐于施助